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25周年发展回眸
| 招商动态 |2016-08-08
编者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指引和国家“火炬计划”的引领下,国家高新区应运而生,开创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河。
1991年金秋,国务院批准建立长春高新区,这是我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自成立之日起,长春高新区的一切工作都打上了“创新”的烙印,确立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主体,构筑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长春高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走出了一条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环境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创业道路。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长春高新区25年的点点滴滴,盘点一座新城成长中的喜悦与收获。
两次创业:开创新局面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是中国在一些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截至2015年10月,我国已有145家国家级高新区。
国家级高新区的由来,还要从1986年说起。
1986年3月3日,一份“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中南海,这是一封致邓小平、胡耀邦的信。信中建议是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的老科学家提出的。他们针对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世界主要国家已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的紧迫现实,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和制定中国发展高科技计划的建议和设想。
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衔接的“火炬计划”,即《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1年4月,时刻关心着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邓小平为“863”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我国高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
与此同时,在距离北京1000公里以外的长春市,也在酝酿一场伟大的跨越和变革。
1988年5月12日,省政府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决定》(吉政发40号),批准成立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9月27日,省政府向国家科委呈送《关于请批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函》(吉政函字181号)。10月14日,国家科委下发《关于〈请批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函〉的复函》(国科发工字656号),同意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决定。
1990年7月17日,市政府向国家科委上报《关于报请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告》。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发12号文件,批准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月8日,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
1993年9月11日,刚刚成立不久的长春高新区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
1999年,高新区开始 “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强手如林,挑战和机遇并存。”这是“二次创业”起步之时高新区面临的形势。高新区在“二次创业”过程中,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精神,紧紧把握国内外技术创新加速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交织融合的大趋势,着力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区成为我省“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新一轮发展:铸就新辉煌
从2008年末开始,长春高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国内外产业分工大格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聘请专家学者科学谋划、反复论证,形成了《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
2009年8月24日,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获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这套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的规划,形成了从产业布局到空间设计、从功能配套到环境提升等健全的规划体系,为长春高新区未来发展展示出蔚蓝色的前景。
2009年8月25日,长春高新区召开新一轮发展动员大会。从这一天起,一个跨越12年的宏伟蓝图铺展开来,长春高新人踏上了新一轮发展的创业征程。
2009年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长春高新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全力推进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发展重心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着力打造“长吉图”核心区转变;发展布局由点状滚动式,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网状互动式转变;发展路径由单纯就优惠政策招引项目,向优先创造发展条件、提升区域功能、构筑资源禀赋优势吸引项目转变;产业培育由企业松散型聚集,向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发展转变;项目建设由注重抓工业项目,向更加注重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重提升转变;政产学研相互联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自发松散型,向政府引导扶持、产学研有效互动式转变;企业服务由被动式、分散型,向主动式、集成化转变;融资渠道由主要靠信贷投入,向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由单一政府行政模式,向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化管理的双重体制机制转变;工作运行保障由单一的行政执行体系,向执行和监管体系并重转变。
通过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长春高新区区域功能日益完善,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全面显现。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3871.5亿元,是“十一五”末期(2010年,下同)的1.6倍;工业总产值实现3515.28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5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0.23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8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核心的指标。对高新区来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自身宗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同时,发达的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发展中,长春高新区坚持“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构筑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生共荣的格局,形成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长春高新区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精优食品加工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各主导产业得到全面提升和壮大,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点燃了“助推器”。
2015年,全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29户,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被评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2户,成为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光电子企业发展到117户,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1户,成为全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高端服务业迅速成长,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到200余户,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500余户,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100余户。
科技创新实力日益雄厚
新一轮发展实施以来,长春高新区牢牢把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建区宗旨,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不断提升区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金融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
长春高新区构建了政府、科研院所、战略投资者、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创新机构已形成集群化,产业创新有了明显的链条化效应,孵化创新企业规模化,服务平台完善化……以科技企业为细胞、以高新技术为血脉的长春高新区,涌现出众多高科技企业家,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优秀高科技企业,营造了一个海内外人才荟萃、高科技企业蓬勃成长、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创业乐土。
科技平台点燃发展强引擎。着眼于打造“带动长东北、辐射长吉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创新平台,2009年,长春高新区联合“一院四所四校” 组成创新战略联盟——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一院四所四校”,即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企业管理、市场运营”的开发模式,规划建设了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四大功能:集聚和整合创新要素功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科技企业孵化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创新中心建设成果初现、创新功能日益完善,光电子、新材料、生态农业等专业技术平台陆续投入使用,政务、金融、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已建成发挥作用。长春高新区与中关村、中科院建立合作关系,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共谋发展大业。
孵化服务激发创业高浪潮。长春高新区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成长期的不同特点,采取引进投资主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探索“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各级各类孵化器,形成无缝续接的孵化体系。拥有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吉大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北湖科技园等多个孵化园区。其中,由北科建集团建设的长春北湖科技园,是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园区,已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入驻科技创新企业近百户。
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快提升。如果说“孵化”基地建设为高新区的创新铸造出脊梁、筋骨,那么多措并举激发起的全民创新热潮,就是为创新增添了血肉和灵魂。多年来,长春高新区培育了金赛药业、百克药业、希达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优秀高科技企业,聚拢了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新一轮发展以来,高新区涌现出希迈气象、科英激光、博迅生物等一批坚持自主创新的“小巨人”企业,成为长春未来的“希望之星”。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后,高新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项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科技金融聚集财富共融合。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由市科技局、长春高新区管委会、吉林省捷诚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科技金融中心投入使用,开创了我省“六个第一”:第一家科技金融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第一家专业化科技支行、第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第一家科技信用担保公司、第一家与银联合作的“互联网+”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第一家人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同时,长春高新区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上市,差旅天下、希迈气象成为全国首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日益活跃的金融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特区打造智慧新高地。为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长春高新区在东北率先启动了“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出台了《长春高新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进行专项扶持,对引进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给予60~200万元的启动经费;对于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的启动经费,并提供300万-500万元创业风险投资以及一定的贷款贴息。在特殊政策的扶持下,几年来共引进“长白慧谷”英才计划高端人才89人,在高端人才的带领下,还将有更多的科技企业、项目落户高新区,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沃土。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国家级高新区再次承担重任,长春高新区始终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前行,机遇当前,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立足当下,志在未来。2015年4月,长春高新区超前动作,以国务院3月下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统领,制定了《长春高新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立足大众创业、“草根”创新,打造了长春北湖科技园、摆渡创新工场、林田创客公园、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配置的创新型孵化器,实现创意思维多元化、创业条件生态化、资源配置便捷化、服务保障贴心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深入实施幸福高新和基层基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试点;引进了一批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经过新一轮发展,特别是“十二五”的发展,长春高新区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拉动、改革示范和创新高地作用日益凸显。长春高新区适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制定了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及人才为重点的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了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区域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为“十三五”时期的新征程做好了准备。
新区获批:步入新境界
2016年2月3日,对于吉林省、长春市来说,将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长春新区。这是2016年首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至此东北三省都有了国家级新区。
长春新区管辖范围包括长春高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四个区域。总体定位为: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作为长春新区的一部分,高新区在长春新区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好新区交给的重点任务。坚持项目立区,创造条件促进重大功能类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抓好康达旧城改造、欧亚城市汇集商业综合体、中展国际万国城、吉林省第二人民医院等1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要向存量要增量,围绕产业定位在转型升级当中求发展,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产业,向智慧城市转型,向新兴产业转型,向面向东北亚区域的科技新城区转型;加强城市管理,在改造提升当中树立良好的高新区形象,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城市管理中要植入高新区的文化元素,不断增强高新区的品牌宣传效应,切实提升高新区的影响力。
2016年7月22日,长春高新区召开全体干部会议,会上要求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高新区工作对长春新区全局性的作用和影响,树立高新人应有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觉地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勇担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再造新业绩,再创新辉煌。高新区全体干部要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满怀信心干事、锲而不舍干事、带着激情干事、放开手脚干事,争创一流业绩,在长春新区的版图上造就一片生机盎然的科技绿洲。
新机遇,新起点。高新区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作为长春新区的基底,在长春新区建设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借助现有资源和条件,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以昂扬向上的激情迎接新的挑战,当先锋、站排头,为完成新区赋予的新任务、新使命,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开发区职能转型的示范区、长春市西南部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区”做出新贡献。
坚定梦想再出发
8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来了建区25周年的特殊节点。回望长春高新区25载的发展历程,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图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25年来,长春高新区从无到有、从零起步,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实力日益雄厚,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在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排名中,长春高新区始终位于前列。
这成绩的背后,是高新人坚持科学指导、敢为人先、创新超越、负重拼搏、百折不挠的成果,他们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白加黑”、“5+2”是他们奋斗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塑造着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传奇。
今天,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长春新区获批,吉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高新人站上25年发展的新起点,以历史的担当、发展的视野、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满怀激情再出发。一个新的10年、20年即将开启。
重新出发,续写辉煌,长春高新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引领,落实好党中央、吉林省、长春市的各项发展战略。当下,吉林省提出打造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长春市吹响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号角,长春高新区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顺时应势、主动作为,在这些重大战略决策中做出新贡献。
重新出发,续写辉煌,长春高新区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对标高位,不断拓宽视野,用更新的谋略破解难题。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任务、新课题和新困难将会不断呈现出来,要完成这些任务、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拓展。要主动向经济发达地区看齐,站在更高的平台谋划发展,正视差距,查找问题,站上新高度,瞄准新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谱写高新篇章。
重新出发,续写辉煌,长春高新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好全市乃至全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重视创新就是重视未来,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长春高新区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纸上科研转化为实际应用,把实验室样品转化为市场产品。总之就是要通过创新让发展动力、活力和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时代引领。
重新出发,续写辉煌,长春高新区要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决定了发展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不断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的发展,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5周岁的长春高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跨越的历史重任,唯有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行,方能彰显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高新担当”!
责编:李蕴棋